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5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156篇
民族学   2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7篇
丛书文集   452篇
理论方法论   462篇
综合类   2624篇
社会学   975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723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冠疫情的暴发作为一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年思想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应青年的思想关切,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基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五个基本着力点,即:以树立正确的灾难观为着力点,培养危机意识和担当精神;以倡导科学应对疫情为着力点,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以讲好中国抗疫经验为着力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为着力点,增强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以关注全球抗疫大局为着力点,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2.
通过分析资本主导的传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内在局限,探讨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全球化的转型动力及新全球化的未来方向。传统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导和资本驱动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大资本成为全球化的关键推手。全球化内在局限产生的自我否定导致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赢理念,为全球化的未来指明方向。在全球化转型动力的推动下,全球化将会进入新阶段,并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3.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4.
风险社会中的核威慑自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技术风险、信任风险、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对立的主客思维方式、失序的国际规范、内在的逻辑矛盾以及缺失的道德责任导致了核威慑风险的产生与升级,而其中的道德责任是根本性的影响因子。面对日趋严峻的核安全形势,各国应该培植政治智慧与道德理性,强化共生意识和本体性安全,构建平等、正义的核安全合作机制,积极打造安全共同体,让参与者共享安全与和平。拥核国应该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切实维护核不扩散体制,努力铲除核恐怖主义,稳步推进世界无核化进程。  相似文献   
45.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6.
伴随着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民用领域正式商用,我国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并出台多项政策。借助5G的强劲推动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实现与5G的深度融合,5G赋能时代的互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时空都具有革新作用,建设体育教师智慧专业学习共同体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选择。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5G赋能时代体育教师智慧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五条构建路径,即搭建“学科-专家-教师”三位一体智慧学习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通道、创建校际联合与“晒课”的二元路径、组建不同目标的智慧体育虚拟组织和搭建5G时代的虚拟教室,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7.
农村幼儿园-社区互动是推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幼儿园-社区互动面临政策保障缺失、资源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互动能力不高等难题。为化解挑战,应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外部监督与评价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树立科学协同观念,推动双方互动能力提升;借鉴优秀经验,推进园社互动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8.
Most of the world's nations have revised their constitutions to protect the human rights of their citizens. Yet there has been no national discussion in this country to write human rights into our own constitution. Building on Blau's (2015) call to action, this work explores ways in which sociologists can align the principles of our profess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49.
Data on 117 young sexual abusers were exa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community responses to young people's abusive behaviour. A wide range of community responses were found, with stigmatisation, social isolation and collateral damage being common. A contagion effect was noted, with community responses extending over time and across contexts. Some young offender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attacked and forced out of their homes. In some cases, community responses heightened risk factors.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need for caution about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in policies on community notification of sex offenders.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ocio-cultural norms have shifted to accommodate higher levels of autonomy in urban communities. Largely critiquing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community as well as current dystopian perspectives on the fluid and vapid state of social organisation, it will show how individualism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societal norms, producing highly autonomous personalised network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large amoun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maginative cultural appropriation, create the common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emblematic of community structure. It also illustrates how many activities, traditionally viewed as indicative of social decay, are socially productive, in that they go towards generating the common bonds and world-views that unite individuals across urban landscapes.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e spaces of community intera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identities and common sense of belonging, this paper sets out to explore alternative modes of community creation and enactment in a contemporary urb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